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比較多,而是因為計較的比較少。
今天不談NBA了,跟各位分享一件我小時候發生的事
轉述於我的母親,如果有誤那就待我老母來糾正囉!
記憶中我才6歲,我的弟弟4歲。
有一天在家裡,媽媽忙著煮飯,我和老弟在玩類似拼注音符號卡牌或者要計分等等的遊戲,
玩著玩著玩完了,弟弟很開心的衝到廚房找正在忙的媽媽:
「耶~~媽媽 媽媽!」弟弟興奮的喊著
「怎麼啦小寶貝?」揮汗如雨還要顧及小孩心情的老媽頭也不回的問,
「剛剛我跟大哥玩!@$@#%遊戲,我得了一百零六分!」
「哇!你好棒呀!一百零六分,很高耶!」繼續揮動手上的鍋鏟
老弟獻寶完就跳著去找爸爸,媽媽繼續準備出餐,我則是乖乖的收拾著剛玩完的玩具。
過了幾分鐘,媽媽靠了過來,
「奕,剛剛弟弟說他跟你玩,得了一百零六分呀?」
「對阿!」我笑嘻嘻的看著媽媽,「他很棒喔,很多注音都拼對,學的很快!」
「哇,那你得幾分?」
「我嗎?我得了一千三百九十六分呀!」
每次說起這段往事,老媽都是先稱讚弟弟的樂天,再來稱讚我的懂事;
並不是要說我從小就很會玩遊戲什麼的,只是覺得,小孩子的天真好像真的難能可貴。
從到小學上課開始,課堂上與人相處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個小社會,
體制的關係又拼命的教大家怎麼競爭、競爭、競爭,還有如何努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國中高中更可怕的是還有集體的大考,基側學測統測...
考前考後弄得人心恍恍,還要耍心機假裝自己沒有上課回家偷偷讀書...
雖說學生的工作就是唸好書,但是把唸書當成聖旨,把獎狀當成精神糧食一樣爭的你死我活...
反映出現在的社會,只需要各方面的菁英,二流?不好意思,請你滾蛋。
其實這沒有不好,這是個培養出人才的好體制,卻也相對的讓小孩在有壓力的環境下成長,
久而久之...大家求的都只是「結果」,卻鮮少人會去在意「過程」。
看看6歲和4歲的我們,
一個在遊戲結束後得了對小腦袋瓜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的106分,開心的到處去和所愛的人獻寶,
就是因為小腦袋瓜可以裝的東西少,所以擁有了106分好像擁有了全世界一樣,
當你擁有了對你來說的全世界,那你快不快樂?
另一個雖然贏了但是卻不會去羞辱輸給自己的弟弟,反而心甘情願的收拾起玩具,
不像現在成功的人...總是踏著失敗者的屍體走過來的,封頂之後一吐所有怨氣。
這麼說也許太誇張了,
但重點是,我們兩個人都很快樂。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