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邊偷偷打一下廣告:NBA Jersey King AKA "NJK"歡迎您
點我進入臉書社團,分享你的球衣穿搭經驗!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感謝各位對小弟我個人的淺見給予鼓勵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今天想到來將它更新一下
也希望各位更高等級的玩家可以不吝指教!
從高一接觸球衣至今也快十年
等級當然也是慢慢越買越高 (錢包表示...)
出了社會之後發現穿球衣的場合實在少之又少
慢慢的就會改變收藏球衣的方式與習慣
但同時也不斷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喜歡NBA、喜歡球員、喜歡球隊,
收藏球衣就是表達自己對於他們喜歡的一種方式。
首先先從最初等級的RE開始吧
RE就是Replica的簡稱,意思就是燙印
燙印顧名思義就是將號碼、隊名、人名等物件
用燙印的技術將其貼上空白球衣上面
像這件前兩年的FIBA世錦賽 法國隊球衣
正是Adidas進入Re30世代後的產物
球衣底部是舒適透氣的R30材質
很輕且排汗,適合穿來逛街實戰兩相宜
正面的FRANCE字樣與下方JOKER贊助商字樣皆為燙印
此下標為Adidas進入R30世代後的特色
右方的長度+0算是比較特別的,因為這是世錦賽球衣
(一般市售的RE30球衣長度幾乎都是+2)
燙印球衣有一個很棒的好處
那就是翻開裡面並不會有任何的縫線
穿在身上不需要內搭背心也很舒服
否則像一般SW等級的球衣穿著時很容易刮奶頭
燙印球衣在實著方面算是很棒的選擇
一般來說價格也比較平價一點
推薦給新手玩家可以選擇入手的等級。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下一個等級是SW
也就是Swingman的簡稱,球迷版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等級
一般訂價在2490~2690不等,復古大概貴一些
最一開始Adidas代理時出產的SW是洞洞衣
俗稱「舊版」或者「洞洞衣」
手邊沒有舊版球衣所以拿青年板舊照擋一下
可以看出球衣底部都是一個一個的洞洞
舊版的下標長這個樣子
尤其是那個字母M常常被當作比對正版盜版的標竿
SW是單層電繡的意思
也就是整件球衣的隊名、人名、背號
是由另一層電繡片用車線縫上去的
在舊版AU方面
使用的布料是緞面材質(依各隊設計有所出入)
可以看到AU較SW不同的地方就是
底部沒有洞洞、下標以數字代替英文字母、電繡層數不同
40在舊版AU中代表是M號
44為L、48是XL,以此類推
此款球衣設計上只有兩層的電繡
比較好保養、不會褪色,但相對價格也比較高、較難入手。
穿著上會較SW不透氣,磅數也比較高比較厚重。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而在長期壟斷球衣市場後
Adidas在2010-11球季,推出了全新的技術
Revolution30,簡稱R30
從最一開始改變球衣材質後為人詬病
常常有許多球衣收藏家大喊還是舊版的洞洞好
接著Adidas開始簡化下標與三葉草標誌
將下標原有的尺寸字母給消除,改為由領標判斷
更是讓許多收藏家貴古賤今。
R30球衣在當時統稱「新版」或者「RE30」「R30」
而在進入最新轉熱印材質之前還有一次尺寸的變動
將長度變短、寬度變寬,有一說是比較符合東方人的身材
一般而言稱作「新剪裁」,但這一波改革一直到轉熱印技術出來就停止了
所以很多新剪裁的球衣最後都進入50%off的下場。
球員身上的材質先不說,說說推出給球迷穿的球迷版SW吧
這件是前陣子市售的版本
很明顯可以看出有幾個改變
原本下標應有的M號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色
右邊的長度+2是正常的
這一件版型還是維持舊的版型
並非上文所提到的新剪裁
球衣底部的洞洞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較不透氣的材質
個人不太喜歡,流汗之後整件球衣會貼在身體上
不太舒服。
SW球衣翻面之後可以看見隊名、姓名與背號的縫線
就是上文所說,單穿容易刮奶頭的罪魁禍首!
雖然說見仁見智
RE30技術在SW上的敗筆為人詬病
但在AU以上等級卻博得滿堂喝采
AU就是Authentic的簡稱 球員版的意思
分享一下一件RE30的客製AU
可以看出較舊版不同的地方
R30的AU下標又再一次回到以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球衣底部也改變成洞洞的透氣設計
ClimaCool的技術讓球衣穿起來更加舒適透氣與輕盈
下標旁邊的L+2一樣代表長度+2的意思
因為是客製的
所以號碼中間的點點是假網眼
假網眼是用顏料等材質畫上去的
不過兩層以上的厚實電繡是少不了的
背面翻開來看看
因為是客製 所以隊名的Hawks沒有縫線
而McGrady 與 1 可以清楚看到縫上去的車線
再分享一件RE30的Team AU
可以看一下這一篇阿米大的文章有非常詳盡的解說
這邊就放圖 不多說話
下標一樣使用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較不一樣之處
是號碼內的網眼變成真網眼
也就是所謂透氣布的材質
底部一樣是ClimaCool材質
較一般R30AU不同處是多了一個年份標
標示用意與方法在阿米大的部落格中寫得非常清楚
三層的電繡,非常厚實
翻過來看的縫車線
與R30的SW不同,AU採取ClimaCool材質是一大進步
穿起來非常舒適,排汗很快而且不太貼身體
算是在球衣界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PS.常常有人問我
請問TEAM AU 與PC或者Game Jersey的差別是甚麼?
畢竟在材質上、做工上、剪裁上幾乎相同
我的回答是,TEAM AU有尺寸上的選擇
而PC與Game Jersey通常都只有該球員實著的尺寸
簡單來說,若Kobe Bryant平常實戰的球衣都穿4XL
那PC與Game Jersey就只會有4XL這個尺寸
TEAM AU則是會有M、L、XL等這些尺寸供收藏家購買
而阿米大的文中也提到
TEAM AU會和PC一樣都有左側的NBA小人標
這是當年購入含有盒子的PC
PC就是Pro Cut
做的與球員身上穿的球衣尺寸做工都一模一樣
全球限量50件
下標就是球員穿的尺寸
但PC有時會寫上限量的號碼,TEAM AU則不會。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進入到2013-14年
在所謂「新剪裁」過後沒多久
Adidas推出了最新的技術─轉熱印
被稱為RE30 2.0的一種改變
主打的是讓球迷們更接近比賽的現場
這是Jonas Jerebko本人的實戰球衣
進而也讓球迷版的SW也使用了ClimaCool的材質
有詳細的解說
整件球衣的版型也沿用了「新剪裁」
讓球衣變短變寬、適合亞洲人的體型
原本穿M號的朋友建議穿大一個Size
轉熱印L號的球衣,長約是R30的M、長度約是R30的S
補上比較圖
上圖為R30的M號
下圖為轉熱印的L號
下標一樣回去使用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轉熱印的SW較特別的是
整件球衣不會有縫線
是運用更輕薄柔軟的材質將號碼、隊名、與背號等物件燙上去
從翻面來看是看不到車線的
所以也不會有刮皮膚的問題
也常常被問到
那轉熱印這種材質,號碼會不會很容易掉?
像這樣XD
但根據很多朋友的說法
曾經有人因為想要逢上patch而想將Adidas的標誌摳掉
發現就算非常用力還是無法將新材質的物件拔除
目前穿到現在除了一點點毛邊之外
也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
據說就算掉了也可以再用熨斗加熱燙回去。
目前洗滌方式是直接翻面丟洗衣機
或者球衣翻面之後泡一點溫水,加入軟性洗衣精用手搓揉
最後再吊起來陰乾即可。
另外分享一下很厲害的南僑水晶肥皂洗衣法
以往洗衣機都是舊版的SW最大的殺手
在RE30 2.0轉熱印的技術調整下
大大增加的球衣保存的方便性,穿起來更舒適輕薄柔軟
個人認為轉熱印這項技術算是Adidas跨歷史性的發表。
有想到甚麼歡迎補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