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13049_586222258061333_1424588177_o   

在這邊偷偷打一下廣告:NBA Jersey King AKA "NJK"歡迎您

點我進入臉書社團,分享你的球衣穿搭經驗!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感謝各位對小弟我個人的淺見給予鼓勵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今天想到來將它更新一下

也希望各位更高等級的玩家可以不吝指教!

 

從高一接觸球衣至今也快十年

等級當然也是慢慢越買越高 (錢包表示...)

出了社會之後發現穿球衣的場合實在少之又少

慢慢的就會改變收藏球衣的方式與習慣

但同時也不斷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喜歡NBA、喜歡球員、喜歡球隊,

收藏球衣就是表達自己對於他們喜歡的一種方式。

 

首先先從最初等級的RE開始吧

RE就是Replica的簡稱,意思就是燙印

燙印顧名思義就是將號碼、隊名、人名等物件

用燙印的技術將其貼上空白球衣上面

S__3915810  

像這件前兩年的FIBA世錦賽 法國隊球衣

正是Adidas進入Re30世代後的產物

S__3915809  

球衣底部是舒適透氣的R30材質

很輕且排汗,適合穿來逛街實戰兩相宜

正面的FRANCE字樣與下方JOKER贊助商字樣皆為燙印

S__3915808  

此下標為Adidas進入R30世代後的特色

右方的長度+0算是比較特別的,因為這是世錦賽球衣

(一般市售的RE30球衣長度幾乎都是+2)

S__3915807  

燙印球衣有一個很棒的好處

那就是翻開裡面並不會有任何的縫線

穿在身上不需要內搭背心也很舒服

否則像一般SW等級的球衣穿著時很容易刮奶頭

燙印球衣在實著方面算是很棒的選擇

一般來說價格也比較平價一點

推薦給新手玩家可以選擇入手的等級。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下一個等級是SW

也就是Swingman的簡稱,球迷版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等級

一般訂價在2490~2690不等,復古大概貴一些

最一開始Adidas代理時出產的SW是洞洞衣

俗稱「舊版」或者「洞洞衣」

DSC_0076

手邊沒有舊版球衣所以拿青年板舊照擋一下

可以看出球衣底部都是一個一個的洞洞

DSC_0077

舊版的下標長這個樣子

尤其是那個字母M常常被當作比對正版盜版的標竿

 DSC_0079

SW是單層電繡的意思

也就是整件球衣的隊名、人名、背號

是由另一層電繡片用車線縫上去的

 

在舊版AU方面

使用的布料是緞面材質(依各隊設計有所出入)

DSC_0083

可以看到AU較SW不同的地方就是

底部沒有洞洞、下標以數字代替英文字母、電繡層數不同

DSC_0084

40在舊版AU中代表是M號

44為L、48是XL,以此類推

DSC_0088  

此款球衣設計上只有兩層的電繡

比較好保養、不會褪色,但相對價格也比較高、較難入手。

穿著上會較SW不透氣,磅數也比較高比較厚重。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而在長期壟斷球衣市場後

Adidas在2010-11球季,推出了全新的技術

Revolution30,簡稱R30

從最一開始改變球衣材質後為人詬病

常常有許多球衣收藏家大喊還是舊版的洞洞好

接著Adidas開始簡化下標與三葉草標誌

將下標原有的尺寸字母給消除,改為由領標判斷

更是讓許多收藏家貴古賤今。

R30球衣在當時統稱「新版」或者「RE30」「R30」

而在進入最新轉熱印材質之前還有一次尺寸的變動

將長度變短、寬度變寬,有一說是比較符合東方人的身材

一般而言稱作「新剪裁」,但這一波改革一直到轉熱印技術出來就停止了

所以很多新剪裁的球衣最後都進入50%off的下場。

 

球員身上的材質先不說,說說推出給球迷穿的球迷版SW吧

S__3915801  

這件是前陣子市售的版本

很明顯可以看出有幾個改變 

原本下標應有的M號消失了

S__3915799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色

右邊的長度+2是正常的

這一件版型還是維持舊的版型

並非上文所提到的新剪裁

S__3915800

球衣底部的洞洞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較不透氣的材質

個人不太喜歡,流汗之後整件球衣會貼在身體上

不太舒服。

S__3915797

SW球衣翻面之後可以看見隊名、姓名與背號的縫線

S__3915796  

就是上文所說,單穿容易刮奶頭的罪魁禍首!

 

雖然說見仁見智

RE30技術在SW上的敗筆為人詬病

但在AU以上等級卻博得滿堂喝采

AU就是Authentic的簡稱 球員版的意思

 

 分享一下一件RE30的客製AU

DSC_0070

可以看出較舊版不同的地方

R30的AU下標又再一次回到以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DSC_0071

球衣底部也改變成洞洞的透氣設計

ClimaCool的技術讓球衣穿起來更加舒適透氣與輕盈

下標旁邊的L+2一樣代表長度+2的意思

DSC_0072

因為是客製的

所以號碼中間的點點是假網眼

DSC_0078

假網眼是用顏料等材質畫上去的

不過兩層以上的厚實電繡是少不了的

DSC_0081

背面翻開來看看

DSC_0082  

因為是客製 所以隊名的Hawks沒有縫線

而McGrady 與 1 可以清楚看到縫上去的車線

 

 

再分享一件RE30的Team AU

可以看一下這一篇阿米大的文章有非常詳盡的解說

這邊就放圖 不多說話

S__3915814

下標一樣使用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S__3915813

較不一樣之處

是號碼內的網眼變成真網眼

也就是所謂透氣布的材質

S__3915812

底部一樣是ClimaCool材質

較一般R30AU不同處是多了一個年份標

標示用意與方法在阿米大的部落格中寫得非常清楚

S__3915811

三層的電繡,非常厚實

S__3915816  

翻過來看的縫車線

與R30的SW不同,AU採取ClimaCool材質是一大進步

穿起來非常舒適,排汗很快而且不太貼身體

算是在球衣界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PS.常常有人問我

請問TEAM AU 與PC或者Game Jersey的差別是甚麼?

畢竟在材質上、做工上、剪裁上幾乎相同

我的回答是,TEAM AU有尺寸上的選擇

而PC與Game Jersey通常都只有該球員實著的尺寸

簡單來說,若Kobe Bryant平常實戰的球衣都穿4XL

那PC與Game Jersey就只會有4XL這個尺寸

TEAM AU則是會有M、L、XL等這些尺寸供收藏家購買

而阿米大的文中也提到

TEAM AU會和PC一樣都有左側的NBA小人標

62342_530858943613227_1753248755_n

這是當年購入含有盒子的PC

PC就是Pro Cut

做的與球員身上穿的球衣尺寸做工都一模一樣

DSC_0152

全球限量50件

DSC_0156

下標就是球員穿的尺寸

DSC_0157  

但PC有時會寫上限量的號碼,TEAM AU則不會。

 

-----------------------我是蕩氣迴腸的分隔線-----------------------

 

進入到2013-14年

在所謂「新剪裁」過後沒多久

Adidas推出了最新的技術─轉熱印

被稱為RE30 2.0的一種改變

主打的是讓球迷們更接近比賽的現場

img11888265med

 

這是Jonas Jerebko本人的實戰球衣

進而也讓球迷版的SW也使用了ClimaCool的材質

可以看看New Jersey大發表的這一篇文章

有詳細的解說

S__3915805

整件球衣的版型也沿用了「新剪裁」

讓球衣變短變寬、適合亞洲人的體型

原本穿M號的朋友建議穿大一個Size

轉熱印L號的球衣,長約是R30的M、長度約是R30的S

補上比較圖

上圖為R30的M號

下圖為轉熱印的L號

12088004_1075257929173323_7482343528572512069_n  

 

S__3915802

下標一樣回去使用英文字母代表尺寸

S__3915804

轉熱印的SW較特別的是

整件球衣不會有縫線

是運用更輕薄柔軟的材質將號碼、隊名、與背號等物件燙上去

S__3915803

從翻面來看是看不到車線的

所以也不會有刮皮膚的問題

S__3915806

也常常被問到

那轉熱印這種材質,號碼會不會很容易掉

像這樣XD 

但根據很多朋友的說法

曾經有人因為想要逢上patch而想將Adidas的標誌摳掉

發現就算非常用力還是無法將新材質的物件拔除

目前穿到現在除了一點點毛邊之外

也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

據說就算掉了也可以再用熨斗加熱燙回去。

 

 

目前洗滌方式是直接翻面丟洗衣機

或者球衣翻面之後泡一點溫水,加入軟性洗衣精用手搓揉

最後再吊起來陰乾即可。

 

另外分享一下很厲害的南僑水晶肥皂洗衣法

以往洗衣機都是舊版的SW最大的殺手

在RE30 2.0轉熱印的技術調整下

大大增加的球衣保存的方便性,穿起來更舒適輕薄柔軟

個人認為轉熱印這項技術算是Adidas跨歷史性的發表。

 

 有想到甚麼歡迎補充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t Bad 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